深入浅出分析LSM树(日志结构合并树)

知乎 · · 789 次点击 · · 开始浏览    
这是一个创建于 的文章,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。

零、前言

最近在调研NoSQL数据库,发现RocksDB、LevelDB、HBase以及Prometheus等,其底层的存储引擎都是基于LSM树,于是决定花时间彻底吃透LSM树这一数据结构。

不幸的是,在查阅资料学习的过程中,发现网上各种文章汗牛充栋、抄来抄去,不是文不对题就是不知所云。

一气之下决定自己写一篇出来消消气,便有了这篇文章。。。

PS:学了这么多数据结构,LSMTree应该是最年轻的一个,它在1996年被设计出来(属老鼠的),年纪比我还小~

相比于B/B+树或者倒排索引,LSMTree采用了“疯狂到不顾一切”的干啥都磁盘顺序写的方案,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写吞吐量。


一、LSM树数据结构定义

查阅了一些资料,LSM树并没有一种固定死的实现方式,更多的是一种将:

“磁盘顺序写” + “多个树(状数据结构)” + “冷热(新老)数据分级” + “定期归并” + “非原地更新”这几种特性统一在一起的思想。


为了方便后续的讲解分析,我们尝试先对LSM树做一个定义。

LSM树的定义:

  1. LSM树是一个横跨内存和磁盘的,包含多颗"子树"的一个森林。
  2. LSM树分为Level 0,Level 1,Level 2 ... Level n 多颗子树,其中只有Level 0在内存中,其余Level 1-n在磁盘中。
  3. 内存中的Level 0子树一般采用排序树(红黑树/AVL树)、跳表或者TreeMap等这类有序的数据结构,方便后续顺序写磁盘。
  4. 磁盘中的Level 1-n子树,本质是数据排好序后顺序写到磁盘上的文件,只是叫做树而已。
  5. 每一层的子树都有一个阈值大小,达到阈值后会进行合并,合并结果写入下一层。
  6. 只有内存中数据允许原地更新,磁盘上数据的变更只允许追加写,不做原地更新。

以上6条定义组成了LSM树,如图1所示。

图1 LSM树的组成和定义(狗日的知乎把我高清图片压缩了。。。)
  • 图1中分成了左侧绿色的内存部分和右侧蓝色的磁盘部分(定义1)。
  • 图1左侧绿色的内存部分只包含Level 0树,右侧蓝色的磁盘部分则包含Level 1-n等多棵"树"(定义2)
  • 图1左侧绿色的内存部分中Level 0是一颗二叉排序树(定义3)。注意这里的有序性,该性质决定了LSM树优异的读写性能。
  • 图1右侧蓝色的磁盘部分所包含的Level 1到Level n多颗树,虽然叫做“树”,但本质是按数据key排好序后,顺序写在磁盘上的一个个文件(定义4) ,注意这里再次出现了有序性。
  • 内存中的Level 0树在达到阈值后,会在内存中遍历排好序的Level 0树并顺序写入磁盘的Level 1。同样的,在磁盘中的Level n(n>0)达到阈值时,则会将Level n层的多个文件进行归并,写入Level n+1层。(定义5)
  • 除了内存中的Level 0层做原地更新外,对已写入磁盘上的数据,都采用Append形式的磁盘顺序写,即更新和删除操作并不去修改老数据,只是简单的追加新数据。图1中右侧蓝色的磁盘部分,Level 1和Level 2均包含key为2的数据,同时图1左侧绿色内存中的Level 0树也包含key为2的数据节点。(定义6)


下面我们遵循LSM树的6条定义,通过动图对LSM树的增、删、改、查和归并进行详细分析。


二、插入操作

LSM树的插入较简单,数据无脑往内存中的Level 0排序树丢即可,并不关心该数据是否已经在内存或磁盘中存在。(已经存在该数据的话,则场景转换成更新操作,详见第四部分)

图2展示了,新数据直接插入Level 0树的过程。

图2 LSM树的插入操作示例


如上图2所示,我们依次插入了key=9、1、6的数据,这三个数据均按照key的大小,插入内存里的Level 0排序树中。该操作复杂度为树高log(n),n是Level 0树的数据量,可见代价很低,能实现极高的写吞吐量。


三、删除操作

LSM树的删除操作并不是直接删除数据,而是通过一种叫“墓碑标记”的特殊数据来标识数据的删除。

删除操作分为:待删除数据在内存中、待删除数据在磁盘中 和 该数据根本不存在 三种情况。


3.1 待删除数据在内存中:

如图3所示,展示了待删除数据在内存中的删除过程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Level 0树中的黄色节点2删除,而是应该采用墓碑标记将其覆盖(思考题:为什么不能直接删除而是要用墓碑标记覆盖呢)

图3 LSM树删除操作示例——待删除数据在内存中时


3.2 待删除数据在磁盘中:

如图4所示,展示了待删除数据在磁盘上时的删除过程。我们并不去修改磁盘上的数据(理都不理它),而是直接向内存中的Level 0树中插入墓碑标记即可。

图4 LSM树删除操作示例——待删除数据在磁盘中时


3.3 待删除数据根本不存在:

这种情况等价于在内存的Level 0树中新增一条墓碑标记,场景转换为情况3.2的内存中插入墓碑标记操作。


综合看待上述三种情况,发现不论数据有没有、在哪里,删除操作都是等价于向Level 0树中写入墓碑标记。该操作复杂度为树高log(n),代价很低。


四、修改操作

LSM树的修改操作和删除操作很像,也是分为三种情况:待修改数据在内存中、在磁盘中和 该数据根本不存在。

4.1 待修改数据在内存中:

图5 LSM树修改操作示例——待修改数据在内存中时


如图5所示,展示了待修改数据在内存中的操作过程。新的蓝色的key=7的数据,直接定位到内存中Level 0树上黄色的老的key=7的位置,将其覆盖即可。


4.2 待修改数据在磁盘中:

图6 LSM树修改操作示例——待修改数据在磁盘中时

如图6所示,展示了待修改数据在磁盘中的操作过程。LSM树并不会去磁盘中的Level 1树上原地更新老的key=7的数据,而是直接将新的蓝色的节点7插入内存中的Level 0树中。


4.3 该数据根本不存在:

此场景等价于情况b,直接向内存中的Level 0树插入新的数据即可。


综上4.1、4.2、4.3三种情况可以看出,修改操作都是对内存中Level 0进行覆盖/新增操作。该操作复杂度为树高log(n),代价很低。

我们会发现,LSM树的增加、删除、修改(这三个都属于写操作)都是在内存中倒腾,完全没涉及到磁盘操作,所以速度飞快,写吞吐量高的离谱。。。


五、查询操作

LSM树的查询操作会按顺序查找Level 0、Level 1、Level 2 ... Level n 每一颗树,一旦匹配便返回目标数据,不再继续查询。该策略保证了查到的一定是目标key最新版本的数据(有点MVCC的感觉)。

我们来分场景分析:依然分为 待查询数据在内存中 和 待查询数据在磁盘中 两种情况。


5.1 待查询数据在内存中:

如图7所示,展示了待查询数据在内存中时的查询过程。

图7 LSM树查询操作示例——待查询数据在内存中时

沿着内存中已排好序的Level 0树递归向下比较查询,返回目标节点即可。我们注意到磁盘上的Level 1树中同样包括一个key=6的较老的数据。但LSM树查询的时候会按照Level 0、1、2 ... n的顺序查询,一旦查到第一个就返回,因此磁盘上老的key=6的数据没人理它,更不会作为结果被返回。


5.2 待查询数据在磁盘中:

如图8所示,展示了待查询数据在磁盘上时的查询过程。

图8 LSM树查询操作示例——待查询数据在磁盘中时

先查询内存中的Level 0树,没查到便查询磁盘中的Level 1树,还是没查到,于是查询磁盘中的Level 2树,匹配后返回key=6的数据。


综合上述两种情况,我们发现,LSM树的查询操作相对来说代价比较高,需要从Level 0到Level n一直顺序查下去。极端情况是LSM树中不存在该数据,则需要把整个库从Level 0到Level n给扫了一遍,然后返回查无此人(可以通过 布隆过滤器 + 建立稀疏索引 来优化查询操作)。代价大于以B/B+树为基本数据结构的传统RDB存储引擎。


六、合并操作

合并操作是LSM树的核心(毕竟LSM树的名字就叫: 日志结构合并树,直接点名了合并这一操作)

之所以在增、删、改、查这四个基本操作之外还需要合并操作:一是因为内存不是无限大,Level 0树达到阈值时,需要将数据从内存刷到磁盘中,这是合并操作的第一个场景;二是需要对磁盘上达到阈值的顺序文件进行归并,并将归并结果写入下一层,归并过程中会清理重复的数据和被删除的数据(墓碑标记)。我们分别对上述两个场景进行分析:


6.1 内存数据写入磁盘的场景:

如图9所示,展示了内存中Level 0树在达到阈值后,归并写入磁盘Level 1树的场景。

图9 LSM树合并操作示例——内存数据写入磁盘

对内存中的Level 0树进行中序遍历,将数据顺序写入磁盘的Level 1层即可,我们可以看到因为Level 0树是已经排好序的,所以写入的Level 1中的新块也是有序的(有序性保证了查询和归并操作的高效)。此时磁盘的Level 1层有两个Block块。


6.2 磁盘中多个块的归并:

如图10所示,该图展示了磁盘中Level 1层达到阈值时,对其包含的两个Block块进行归并,并将归并结果写入Level 2层的过程。

图10 LSM树合并操作示例——磁盘上的多个块合并

我们注意到key=5和key=7的数据同时存在于较老的Block 1和较新的Block 2中。而归并的过程是保留较新的数据,于是我们看到结果中,key=5和7的数据都是红色的(来自于较新的Block2)。


综上我们可以看到,不论是场景6.1还是场景6.2,由于原始数据都是有序的,因此归并的过程只需要对数据集进行一次扫描即可,复杂度为O(n)。


七、优缺点分析

以上便是对LSM树的增、删、改、查和归并五种核心操作的详细分析。

可以看到LSM树将增、删、改这三种操作都转化为内存insert + 磁盘顺序写(当Level 0满的时候),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无与伦比的写吞吐量。

LSM树的查询能力则相对被弱化,相比于B+树的最多3~4次磁盘IO,LSM树则要从Level 0一路查询Level n,极端情况下等于做了全表扫描。(即便做了稀疏索引,也是lg(N0)+lg(N1)+...+lg(Nn)的复杂度,大于B+树的lg(N0+N1+...+Nn)的时间复杂度)。

同时,LSM树只append追加不原地修改的特性引入了归并操作,归并操作涉及到大量的磁盘IO,比较消耗性能,需要合理设置触发该操作的参数。


综上我们可以给出LSM树的优缺点:

优:增、删、改操作飞快,写吞吐量极大。

缺:读操作性能相对被弱化;不擅长区间范围的读操作; 归并操作较耗费资源。


LSMTree的增、删、改、查四种基本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分析如下所示:

操作平均代价最坏情况代价
插入11
删除11
修改11
查找lgNlgN


八、总结

以上是对LSM树基本操作以及优缺点的分析,我们可以据此得出LSM树的设计原则:

  1. 先内存再磁盘
  2. 内存原地更新
  3. 磁盘追加更新
  4. 归并保留新值

如果说B/B+树的读写性能基本平衡的话,LSM树的设计原则通过舍弃部分读性能,换取了无与伦比的写性能。该数据结构适合用于写吞吐量远远大于读吞吐量的场景,得到了NoSQL届的喜爱和好评。


注:版权归本人和知乎所有,转载请获得许可并注明,可私信或邮件Liangzxdu at foxmail.com 联系


编辑记录:

2021-09-23 开始撰写

2021-09-28 绘制图片

2021-09-29 完成初稿

2021-09-30 发布文章

本文来自:知乎

感谢作者:知乎

查看原文:深入浅出分析LSM树(日志结构合并树)

789 次点击  
加入收藏 微博
暂无回复
添加一条新回复 (您需要 登录 后才能回复 没有账号 ?)
  • 请尽量让自己的回复能够对别人有帮助
  • 支持 Markdown 格式, **粗体**、~~删除线~~、`单行代码`
  • 支持 @ 本站用户;支持表情(输入 : 提示),见 Emoji cheat sheet
  • 图片支持拖拽、截图粘贴等方式上传